武陵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院肛肠科旧事杂谈及枯痔疗法
TUhjnbcbe - 2020/11/26 14:22:00


  医院肛肠科于年10月创建时,荟萃了江苏一代名医,如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承淡安,首任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橘泉教授,著名肾病学家、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邹云翔教授,针灸科专家邱茂良教授,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中医内科专家中医外科专家许履和,中医肝胆病专家邹良材,中医推拿专家施和生,中医眼科专家童葆麟等。另外还有一批省内各科名医如丁福华、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冕群、*鹤秋,等国内、省内顶级名专家。


  我院的首任院长叶橘泉于年参加筹建医院工作,任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年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年7月逝世于南京。

医院第一任院长叶橘泉先生


  我院成立后,开始成立各临床科室。朱秉宜主任(当时25岁)于年10月从苏州调入医院,在火车上经过医院医务部主任徐浩介绍,认识了姜怀琳女士。姜怀琳当时50多岁,是承淡安先生的夫人。氶淡安先生当地正在筹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承淡安,原名启桐、秋悟,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瞿简庄。年,被江苏省人民*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现在的院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唯一的学部委员。


  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承淡安先生

姜怀琳是四川著名痔瘘病专家*济川的最小的女弟子,年拜师于*济川。在调入我院前与承淡安在苏州在苏州司前街开设为有怀安诊疗院。姜怀琳从事痔瘘病的诊疗,而承淡安开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承淡安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伤寒论新注》等15种,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多万字。先后培养学员多人,邱茂良等针灸大家皆是他的学生。


  姜怀琳与朱秉宜调入医院时,当时的院长已经是邹云翔先生,医院还在石婆婆庵。年2、3月份才搬到汉中路的现址,当时只有内科和针灸科。朱秉宜与姜怀琳筹办痔瘘科,搬到汉中路后才成立痔瘘科。


  因姜怀琳身体不好,只在每天上午出诊,每天挂号只看10个病人,只做3个枯痔疗法治疗,下午休息不上班。当时肛肠科病床有4张(当时全院只有60张床,二个病区),住院患者都用枯痔散治疗,肛瘘患者则在门诊挂线治疗,采用的是芫花根药线,轻轻扎紧挂线,姜氏鼓励病人治疗后多活动。


  医院派邹惟德协助工作,帮助整理临床资料,他出版了一本《肛门痔漏病中医疗法》。邹惟德当时的身份是观察员,原是学中医出身,江苏昆山人,早期可能从事妇科或内科,外科专业班毕业,毕业后到沈阳做外科医生,后调至医院外科工作。后来的情况不明,不知道调到什么地方去了。


  因床位限制,诊疗能力不足,当时肛肠科的住院预约病人已经达到余人,鉴于当时人手不足的情况,医院抽调丁福华、丁义成及丁福华小老婆曹慧珍(护士),丁义成夫人顾淑芳(护士)一家四口至医院肛肠科工作。


  丁福华乃著名的“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建国前率子在镇江、无锡等地开设“丁氏痔科”诊所。带家传“丁氏痔科”绝技,率子丁义德、丁义成,与赵柏生等医院前身——医院,并任副院长兼痔科主任。年调任医院痔科工作。


  

丁氏痔瘘第九代传人丁福华先生


  丁福华调到南京后方认识当时在南京内桥附近开个体诊所、同为丁氏痔科传人的丁泽民先生,丁福华一直自以为是丁泽民的长辈,一查家谱,发现是同辈,后来两家好象一直有交往。


  当时从事中医痔科的人多半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丁福华文化水平并不高,丁义成据说读书未读完小学毕业。年丁福华作为江苏省人大无锡代表在江苏省人代会小组讨论时发言,医院痔科的姜怀琳没水平,什么能力也没有。当时省卫生厅长吕炳奎在场,承淡安校长也在场,估计丁福华不认识淡校长。承淡安听了丁福华的发言后一身不吭地离开会场,吕厅长也赶紧出去跟淡校长打招呼。后来肃反运动期间,丁福华又在人大代表会上说,医院的反革命分子尚未肃清,邹惟德就是一个反革命分子。因为这二件事,医院内外的重要会议都不让丁福华参加,都由朱老参加。


  

当时的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吕炳奎先生


  丁福华当时工资是元,没有级别,是医院内的最高工资。丁义成也无级别,60元工资。据说都是当时聘调他们来院时,都是按照他们自己报的来院前的月收入定的工资。当时朱老也是60元,57年定级后朱老定的11级是86元9角,是当时主治医师的最低级别,住院医师的最高级别。


  丁福华因肺部感染在文革期间死亡,享年约60多岁。丁义成年因车祸

脑损伤死亡,享年64岁。丁义成有一子二女,但没有学医的,所以我院的丁氏痔科自丁义成之后就断流了。


  年7月10日承淡安因突发心脏病在苏州病故,不久姜怀琳告病回苏州养老,听说其在苏州在家中还给人看痔病。朱老此后一直未与其谋面。大约年左右,姜怀琳还介绍患者来朱老处看病,此后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肛肠科术后都要坐浴,当时丁福华用的是PP粉,姜怀琳用的是温水。我科目前使用的痔瘘熏洗方是朱老创制的,痔瘘熏洗方由荔枝草30克、鱼腥草15克、生大*10克、虎杖10克、*柏10克、芒硝10克、枳壳10克、五倍子10克组成。


  一、枯痔散疗法


  当时在肛肠界最热的是枯痔散疗法。枯痔散疗法首见于宋《魏氏家藏方》,是祖国医学治疗痔核的传统疗法之一,年《健康报》曾用整版报告枯痔散疗法,作为贯彻中医*策的最早的学术报道之一。此后,在《中医杂志》及《中华外科杂志》和一些地方性的中医杂志上几乎都有有关枯痔散疗法的报告。因而在当时可以说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枯痔散热”。


  当时,医院痔科名医丁福华、姜怀琳,他们都擅长应用枯痔散治疗痔疮,他们所用的枯痔散都是以砒、矾二味为主药,但其处方、制作,以及敷药方法均有不同。朱秉宜主任对这二位前辈的临床应用枯痔散的过程作了周密的观察和思考,受到了很大启发。


  朱老和邹惟德对姜氏与丁氏的枯痔散研究后写出了研究文章,总结了枯痔散的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当时在使用枯痔散时丁氏主张厚敷,姜氏主张薄敷。朱老和邹惟德观察发现,姜怀琳使用的是*济氏的枯痔散,而丁福华使用的是丁氏家传枯痔散。二方都是以砒、白矾、雄*为方药,但丁氏方含砒量少,姜氏方含砒量大。认识到二方虽含砒量不同,但效果差不多。若是含砒量低则多用厚敷,含砒量高则少用薄施。所以他们所用的敷药方法都是合理的。

 


  朱老提出:枯痔散处方不宜复杂,降低含砒量可能有前途。从而向丁福华前辈建议,将原有丁氏祖传处方中的含砒量分别降低至原来用砒量的40%、60%、80%,成为三个含砒量不同的处方,同时将枯痔阶段分作三个时期,分别采用上述三个处方,即最初2天用含砒量较高的,中期次之,后期用最低的,这样一来使砒的总量有较大的减少。丁氏采纳其言,依然取得与原来处方相同的效果。


  邹惟德与朱秉宜认为枯痔散的并发症有全身及局部二个方面,通过①严格选择适应症,对有肝、肾病史者应绝对禁用;②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枯痔散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要求每天查一次尿常规(包括尿三胆)及血常规,出现异常者,要立即停止用药。③在治疗期间一般患者予每日输液~0毫升左右,以加快被吸收入体内的砒的排泄,保护肝肾功能。同时予服用清热解*的中药煎剂;④在上枯痔散期嘱患者多喝牛奶,多吃高蛋白饮食,多饮茶(水)这些措施,可有效预防枯痔散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当时本院采用枯痔散疗法治疗的内痔患者有多例,但因治疗中出现尿常规或血常规异常而停药者不足1%,没有发生砒中*的病例(经随访三年,无肝肾功能异常的病例),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朱秉宜提出:枯痔散是治疗已经溃烂的绞窄性内痔的最佳选择。有如下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枯痔日程短。因而绞窄性内痔,不但已经发生炎症,且因嵌顿而发生血行障碍,甚至血行阻断。第二,治疗中的反应轻微,甚至有减轻原有症状的可能。因绞窄性内痔已发生血行障碍或血行阻断,砷剂仅作用于局部而不致随着血行而至体内。同时因枯痔散有极好的杀菌作用,使坏死局限,并转变为干性坏死,因此原有的症状亦可很快随之减轻。第三,痔核因嵌顿而充分暴露。


  二、枯痔钉疗法


  枯痔钉疗法也是中医肛肠科的特色疗法之一。该疗法最早见于《外科正宗》所记载的“三品一条枪”。此法的整个治疗过程以插钉操作为治疗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够妥当,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导致肛门脓肿、大量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怎样正确掌握插钉操作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掌握枯痔钉疗法,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该疗法的推广与普及,朱秉宜主任与各地的枯痔钉疗法名家如福建的邓少杰、陈忠平、李笑风、李白克,杭州的陆琦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学习。


  朱老掌握枯痔钉疗法是通过向福建陈忠平、李白克(退伍*人,李笑风儿子)、陆琦(我院眼科教授陆绵绵是其堂姐,原来也不是医生)三人学习学来的。这三人的插钉方法各有特点,朱老认为其中以陈忠平插钉插得最好。陈氏是正宗福建人,采用的是浅插法,李笑风是东北人是跟福建的老师学的。陆琦的枯痔钉疗法是从温州学来的。当时朱老是听温州有位医生说的,说陆琦是从其父亲那儿学的枯痔钉疗法。


  年时,陈忠平应江苏省级机关的邀请来给省级机关的领导在宾馆里治疗痔疮,朱老知道后与卫生厅联系,申请参观陈氏的插钉治疗,当时卫生厅同意了。陈忠平的插钉疗法是祖传的,陈氏当时非常保守,不愿给旁人看,朱老问处方他说也不肯说。朱老就在宾馆里边看边学习陈氏插枯痔钉,大约看了一周。


  年初李白克来我院来参观时,朱老邀请他示范作枯痔钉疗法,也学习了解了李白克的枯痔钉疗法。

李白克编写的教材


  至于陆琦的插药方法则是后来62年全国痔瘘防治协作小组成医院开会时学的,当时陆琦操作了2例。


  当时李笑风与陆琦都有枯痔钉的相关文章,而陈忠平相当保守,没有发表文章发表。通过观摩和向这些名家学习,结合学习相关的文章,朱老全面掌握了枯痔钉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枯痔钉疗法的操作方法有了的认识和提高。


  年时上海市卫生局邀请陈忠平在上海在华东地区枯痔钉学习班上讲课,朱老知道这个信息时打报告申请去学习。当时参加这个学习班的都是上海地区的西医,只有2个当地中医参加。


  第医院亲自示范操作治疗了几个病人,第二天学习班的学员自己分二组实习操作,一组由陈忠平带教,另一组由陈忠平夫人带教。


  陈忠平亲自上课。因为了解朱老,向朱老打招呼要求其帮助带教,因此朱老既是学员也是辅导员。


  大约在学习班学员插钉后的第6、7天左右,医院一个晚上抢救了6个插钉后大出血的患者,都是由学习班的西医学员参加抢救的。


  陈忠平于是提出请朱老给大家讲这些大出血发生的原因。朱老就将发表的有关枯痔钉疗法的心得体会在会上向大家讲了一下。


  朱老临床观察发现,枯痔钉使用于治疗内痔,有以坏死脱落为主及萎缩为主的二种不同过程。这二种不同过程,除了在局部病灶有显著差别之外,在治疗过程中,全身及局部反应亦随之有所不同,分别主要表现在发热和局部坠胀等方面。


  术后发生继发性大量出血,以及因感染而致脓肿的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局部病灶有大片坏死的患者。上述二种不同的治疗过程,是由于用药剂量轻重不同所产生。如何正确掌握用量,则在于插钉操作的方法方面。因此朱老指出,对插钉操作,不能仅以不犯禁忌为度,应该进一步以插钉的目的即是要求坏死脱落,还是要求萎缩来掌握。二者之间,朱老认为从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以选择以萎缩为主的方法为好。


  当时使用药钉缺乏比较规范的具体操作要求,仅以多大的痔核插入多少根药钉,每根药钉插入多少深,以及因枯痔钉含砷而规定了一次最高用药量。于是,朱老在插入药钉的部位、深浅度、稀密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插钉的部位,原则上要求正确地将药钉插入内痔部分,以痔核的中心为重点,齿线以下属于禁忌。朱老观察到一根枯痔钉插入痔核内后,在其周围0.3cm范围内有炎症浸润的表现。因此朱老提出,药钉要相距若将药钉插入部位以齿线以上0.5cm以上为起点,则能在收到原有疗效的同时,又能不致疼痛,防止肛缘发生水肿。


  关于插钉的深浅度,原则上要求将药钉插入到痔粘膜下层内,不得深达肌层,严禁贯穿肠壁。当时,各地的插钉的要求都不相同,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提出一般以不超过1cm为度,医院提出一般约1cm,以不超过1.5cm为度,浙江医大附属二院陆琦提出以1~2.5cm为度。朱老认为不论任何类型的痔核,凡暴露于肛门外后,由于痔静脉的回流不畅,痔核体积有一定程度的膨胀增大。朱老认为,在痔核回纳肛内后,由于血液的回流,痔核体积随之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因此插钉深度不能以痔核暴露于肛门外时的体积为标准,也不能仅以不深达肌层为限的要求来进行操作。一方面应考虑回纳肛内后,体积有所缩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药钉插入痔核内后,药钉周围0.3cm之内有炎症波及。所以钉间距应保持0.5~0.6cm左右,插钉的深度至少应距离粘膜肌层0.5cm左右,才不致到达或误入肌层。以药钉纵轴与肠壁呈45度方向插入,一般插入0.5~0.8cm。朱老认为,插钉的深与浅,也决定了药物用量。插钉深者必然药钉用量较大,浅者则药钉用量较少,药量多少也决定了用药后局部不同的病理改变过程。


  朱老临床观察发现,一根药钉插入痔核后,其周围0.3cm范围之内有炎症浸润,在插钉的孔眼部有轻度糜烂。如果用二根药钉在同一处插入,则在其周围0.3cm左右的痔组织会出现坏死,周围会有较大范围的炎症浸润。要达到萎缩目的深插法(以1.5cm计算)插钉稀密度的距离要在0.5~0.6cm;浅插法(以1cm计算)其密度应在0.3~0.4cm,这样才不至于使痔核发生坏死。朱老常采用插钉深度0.5~0.8cm,密度0.3cm的方法操作。


  朱老同时提出,因为痔核有不同的类型,各有特点。所以插枯痔钉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插钉部位、深浅度、稀密度方面随之有所变化。如三期内痔部分纤维化者,纤维化部分位于齿线附近亦即在痔核的下半部,插钉时应插在尚未纤维化的部位,尽可能地插在痔核的中部及上半部,在深浅度上,由于该类痔核的体积一般是较大的,在痔核中部可取0.8cm的深度,在上半部则要求浅一些,但不少于0.5cm。如痔核脱出于肛门外后,其体积膨胀、增大数倍(有人称之为血管肿型),如果仍按对一般痔核的要求进行操作,必然要犯插钉过密的错误,因而必须考虑到痔核脱出时的体积和充血膨胀时的体积,判断其可能的厚度,然后相应地在稀密度上有所调整。


  三、解放后早期国内肛肠界的学术活动


  由于多种原因,历代中医肛肠科的医生多以民间开业医居多,学术上多以家传或师传为主。他们各拘一家之见,为谋生计而互为保密,缺乏交流,因此在学术上的进展与提高都比较缓慢。解放前至解放后,国内较著名的肛肠病专家有如四川省的*济川、李开泰、周济民和陈之寒(后调至医院);西安王芳林;上海闻茂康、林之夏;北京卢克捷;南京丁福华、丁泽民、朱秉宜;云南王秀英、钟辅臣;天津杜绍臣、杜幼臣父子;河北芮恒祥;杭州陆琦;福建陈忠平、邓少杰等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和*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医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国家卫生部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鼓励西医脱产学习中医,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高等中医药院校,遵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去努力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不少中西医肛肠病专著不断问世。年,张庆荣著的《实用肛门直肠外科学》出版,年《实用肛门直肠外科学》再版,年又出版了《肛门直肠结肠外科》,书中系统阐述了西医诊治肛肠疾病的经验、理论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年,*济川著的《痔瘘治疗法》出版,并很快畅销海内外。该书继承和发扬了中医痔瘘疗法的遗产,介绍了他个人治疗痔瘘病的临床经验和秘方。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年,王芳林著的《临床痔瘘学》出版,该书结合个人经验,保持中医痔瘘的特色,并结合西医治疗的长处,总结了诊治痔瘘的临床经验。年,李开泰等著的《痔疮》一书出版,该书记述了中国痔瘘发展简史,整理发掘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中关于诊治痔瘘疾病的一些理论和药物,对于继承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作出了一定贡献。年,史兆歧和李润庭合著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以中西医结合观点,从理论和临床病证上对常见肛肠疾病作了较系统的简明阐述。年前后相继有喻德洪的《肛肠外科疾病问答》,曹吉勋等著的《中国痔瘘学》、史兆歧等著的《中国大肠肛门病学》、李润庭所著的《肛门直肠病学》、胡伯虎等所著的《实用痔瘘学》、李雨农等著的《中华肛肠病学》对国内在认识和防治肛肠疾病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和临床经验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由*乃健主编集国内肛肠界名家合著,于年出版的《中国肛肠病学》更是全面、系统总结了此前的肛肠学术研究成果和成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建国后学术交流得到*府重视,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了痔瘘研究小组。年成立了全国痔瘘疾病防治协作组,医院。年受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痔瘘科研座谈会,初步制定了有关肛肠病的诊治标准。

第一次全国痔瘘疾病防治协作组成立时,共有十二位正式代表,成员有:陆琦、李开泰(即李雨农)、顾伯华、天津专家(西医搞中医外科)、丁泽民、李白克(福建)、朱秉宜、邵?德(山东,西学中)、蒋云鹏(江西)、周济民、蒋厚朴(广安门)、尹伯约、林之夏、叶主任(广安门,广东人,可能不是正式代表,而是会务组的)。此后不久又开了第二、三次会议,第二次全国痔瘘疾病防治协作组时,*乃健教授参加了,可能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代表。年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由24个单位参加的部级痔瘘成果鉴定会,初步肯定了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结扎法、枯痔法治疗内痔所取得的成绩。不久因为文革学术交流基本中断。

年,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学术会议在衡水召开,自河北衡水会议以后,肛肠学科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年出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常见疾病选辑》中,汇编了24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经验交流座谈会”的部分资料41篇,并公布了会议上通过协商制订的关于痔瘘、脱肛、肛裂等病的统一诊断和疗效标准。

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学术会议,当时会议的主办方是医院,由朱秉宜任正式代表、施启生(后勤组)、张仁福(秘书),大约有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国内当时名家基本来的。我曾听施启生多次跟我讲过,当时会议上还在我院进行了手术的实况直播,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年来院后不久还在医院的资料室看过前面历次全国肛肠会议的资料,都是打印或油印的,因此对全国肛肠界的情况比一般了解得多些。上月在河北石家庄中国医师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开会时还与胡伯虎教授谈过这次会议,胡老说他对这次会议还是记得很清楚的。然而,我看到的一些书和资料中,大部分都未提这次会议,缺乏相关的记载。在年出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一书中,汇集了此次会议的部分论文58篇,反映了继年以来国内外防治肛肠疾病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概况,并介绍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年我国部分省市对肛肠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普查,受检人数达76,人,为我国肛肠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盛会中荣获国家奖励的肛肠学科成果有“复杂性肛瘘的术式研究”(北京中医研究院)、“母痔基底硬化注射疗法及长效止痛剂的应用研究”(医院)、“新6号枯痔液治疗内痔的研究”(重庆中医药研究所)和“内痔套扎疗法的研究”(山东中医学院附院)等项。在枯痔钉、注射和结扎等疗法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年全国中医学会成立后,中医肛肠协作组立即申请加入中医学会并得到批准,且酝酿成立中医肛肠学会(二级分会)。年7月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肛肠学术会议暨第一届理事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余人,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出席了本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第一届肛肠理事会,会长:丁泽民。副会长:史兆歧、闻茂康、王芳林、张庆荣、陆琦、李雨农、李润庭、金虎、杨书兴。并选出常务理事15人:尹伯约、叶松荣、卢克捷、任全保、陈之寒、陈永健、芮恒祥、李笑风、林之夏、周济民、贺执茂、*乃建、曹吉勋、彭显光、喻德洪。理事58人:马述仕、王天庆、王玉成、王文春、王承业、王秀珍、邓正明、司永令、央金、冯继亮、邢玉美、衣先荣、刘爱华、刘传章、朱秉宜、孙福庆、杜家谟、杜克礼、汪立强、陈济民、陈民藩、陈庆燊、汤长风、何庆荣、宋光瑞、李兢、李允哲、李浩春、李瑞吉、李瑞芝、沈健雄、杨干亭、张远、张树义、张东岳、张振仁、张东铭、张庆儒、郑明印、郑观炳、郑和昌、周醒华、周孝增、欧阳光、柏连松、胡阶林、施启生、范芙蓉、钟传华、钟传荣、程恩昌、董平、董德、蒋云鹏、谢宝慈、廖荫元、翟静明、鲁培智。这次会议,总结了解放以来我国防治肛肠疾病的经验和成就,检阅了以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组成的痔瘘学科专业队伍,制订了这一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是我国痔瘘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全国各省市肛肠分科学会相继成立,我国的肛肠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活跃。自年至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每3年召开1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自年至3年每2年召开1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议;自3年至今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


  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创办了《肛肠杂志》,当时杂志是在辽宁营口发行的,主要由史兆歧和张树义负责。大约1年多后《肛肠杂志》由*乃健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山东医院内。年更名为《中国肛肠病杂志》,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年改变为月刊,目前已发行和交流到世界多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已成为世界肛肠学科主要刊物之一。年创刊的《结直肠肛门外科》由广西省卫生厅主管,广西医科大学主办,广西医院承办,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是国内另一重要的肛肠学科刊物。


  注:有很多史料源自于对全国名老中医朱秉宜教授的访谈,有些史料是出于我对本专业界的了解,小错误或在所难免。如果大家都有兴趣的话(欢迎留言提醒),我可能会编辑一些有关肛肠界前辈的珍贵的老照片给大家看看。)


  欢迎
  

作者以往推送给星标用户的
  

史仁杰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肛肠科旧事杂谈及枯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