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很多成年人都存在的不良习惯,有人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若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很容易被外界干扰,计划制定的再好,也不可能会完成。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拖拉、磨蹭,会导致孩子很难按时完成该做的事情,磨掉热情、消磨意志,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最终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混乱迷茫。假如这种坏习惯带到成年,就会发展成拖延症。
最近遇到了十年前住在一起的老邻居西西妈,一阵寒暄过后,自然少不了聊到孩子,这下西西妈可打开了话匣子。
当妈着实不易,十年带娃的欢乐无奈,感同身受,但最有共鸣的恐怕就是抱怨孩子慢、拖拉、磨蹭了。
别人家孩子五年级,早上7点就到校了;自己家孩子早上三个闹钟叫两个大人都叫不醒,刷牙、洗脸更是磨磨蹭蹭,该出门上学了,早饭一半还没吃完;好不容易奔到学校,发现别人晨练都做完上交了。四节课终于结束到午休了,别人家孩子吃完饭都要午睡或者做作业了,自己家孩子还在琢磨今天的米饭怎么多的吃不完;辛苦一天终于该放学了,收拾书包慢吞吞,最后一个出教室,常常让家长在校外等的着急。好不容易这一天熬下来了,晚上消停的做作业,拖拉的小怪兽,1个小时的作业竟然能磨到3个小时才写完。计划好的阅读时间就这么被挤没了。
以上的情景,很多家长都是深有体会。遇到这类问题,大人着急,孩子懵圈,脾气急躁的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
孩子总是慢吞吞,可能是出现了以下情况:
一、年龄和性格不同,盲目比较让孩子更慢
孩子的成长与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年龄上也常会有一两年的差异。
在儿童阶段,相差几个月的孩子在行为能力就已经有着明显的差别。
孩子的大脑的发育、理解力的增加和动手能力的提升,都应该遵循自身成长规律。
孩子就像花一样,都有自己的花期。但很多父母由于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今天看到A同学读了页课外书,回家骂自己只读了30页的孩子慢。
明天看到B同学一次就学会了滑板,回家就数落自家孩子学了半个月都滑不出三米。
芮安和芮静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是超级慢性子,说话柔声细语,笑不露齿,各种动作都是慢慢悠悠的;而妹妹则是大大咧咧,五米之外就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说话做事像男孩子一样风风火火。即使姐妹俩性格、气质、爱好各有特点,但完全不影响她们心意相通。
教育孩子,急功近利的情绪要不得。即使是双胞胎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何况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不同孩子。
不盲目的拿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遵循孩子自身的成长秩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护和尊重。
二、父母包办、越俎代庖
人们都喜欢享受舒适的环境,更乐得有人帮我们做事。孩子也同样如此,都是家里的宝贝,全家上下天天围着他们转,孩子自然就是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
洋洋就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妈妈觉得孩子小,每天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穿鞋子、背书包,妈妈全包了,孩子自己根本不走心,更不会动手,到了三年级,很多事情自己都还做不来。
遇到妈妈生病,孩子可慌了,闹钟听不见,衣服穿不好,鞋带系不上,好不容易准备出门了,却比平时整整晚了半个小时,到了学校还发现有作业没带。即便如此,洋洋还埋怨妈妈。
其实我们身边太多如此的包办妈妈,为了节省时间,宁愿自己忙的四脚朝天,也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长期下去,养成了孩子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三、越催越慢
当日常亲子生活中,催促、说教变成了常态,孩子越来越烦躁,时间观念就会越来越差,甚至故意拖拉。
一旦家长不在身边督促,孩子就更分不清轻重缓急,更会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最后只能接受因为没有时间观念而带来的教训。
但仔细想想,父母是不是也要承担责任呢?
四、专注力不够
家长日常跟老师沟通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总是走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注力不够。简单的说,就是容易分心,无法将心思集中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
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当然更愿意接受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动漫、美食、明星,而本能的抵御需要反复记忆、复杂思考、逻辑分析的学科知识。
孩子专注的时间本就有限,如果不同的信息在眼前、脑中交叠出现,信息会互相干扰,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正如荀子的名言所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上述情况都是导致孩子拖拉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调整习惯,有计划的学习、生活,未来有可能发展成我们常说的拖延症。
有人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确实如此,那么面对“慢孩子”、“龟速娃”,选择打骂、催促都是不可取的,大家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一、接纳孩子的“慢”
接纳孩子,才能理解孩子。家长打骂起不了实质性作用,也改变不了孩子,那就放在心里。
不要反复催促孩子、说孩子磨蹭或训斥他,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