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大陆”
外资掉头向中西部挺进
在世界经济大退潮的艰难时世重新审视,中国中西部地区让外资眼前一亮。
外资看中了中西部的什么?这将仅是一波很快消退的投资热潮,还是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持续性的资本流向的改变?
外商与中西部亲密接触
在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艾德和眼里,中国的中部地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一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区域。
有备而来,在第八届中博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之前,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艾德和便与欧盟在华的一些重要企业就郑州航空港区的投资计划进行了交流,多家欧盟公司欲到郑州航空港区投资发展的意向让他也兴趣盎然。
5月18日-20日在郑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博会足足吸引了3.6万名客商、132家境外500强企业以及147家境内500强企业,如此豪华阵容,难怪让这些国际“金主”双眼发亮。
18日当天,“中部六省与跨国公司代表恳谈会”在郑州举行。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6位副省长和50多家跨国公司,外国在华商会、协会及中部六省代表共300余人出席。
恳谈会上,艾德和以德国人特有的直率表示,今后欧盟企业将逐步加大在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共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类似这样,外商与中国中西部省份的亲密接触正在越来越多。
就在中博会之前两天的5月16日,驻川国际商会恳谈会在成都成华区举办。来自驻川国际商会的30多位嘉宾以及*府、企业界的30多位代表共聚一堂,就各种合作的可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显然,这样的亲密接触是卓有成效的。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4月份,中部六省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3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00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8.3%和6.8%。今年1至4月份,中部六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83家,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
中国西南英国商会主席赵芸表示,2009年至今,英国和四川的进出口额均以近30%的速度增长,速度振奋人心。目前已有数家英国企业提前到成都去考察,英国航空公司直达成都的航班即将开通,成都再次成为英国企业关注的热点地区。
仅就这两年的外贸成绩而言,中西部已经完胜老牌外贸强手东部地区。
2011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42.2%和50.4%,全国进出口增速前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8个来自中西部,增速均超过30%,而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7%,低于全国增幅2
个百分点。
2012年,在全球贸易发展环境继续困难重重的极其不利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仍延续着2008年以来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不仅继续领先于东部地区,而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部地区出口下降的不足。2011年与2008年相比,西部、中部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1.4个和0.5个百分点。
“郎情妾意”为哪般
在人们的印象中,与*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们谈生意的都是沿海城市的老板们。是什么,让这些“老外”与曾经保守的中西部地区擦出了火花呢?
在此轮世界经济大退潮之际,外企们的日子不再好过,这让他们不得不再次谨慎审视合作伙伴,而他们曾经的“旧爱”——东部沿海省份正在越来越显现出让今时今日的外企们难以消受的各种弊端。
例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例如,广东省从今年5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550元/月,浙江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470元;而今年1月1日新上调后的河南省一类行*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240元,陕西省一类工资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则仅有1150元。对于利润率不高的诸多制造类企业而言,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的用工成本可谓差距巨大。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较大发展让其优势明显。
因此,在北京大学*府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阎雨博士看来,外资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阎雨向《中国产经新闻》表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意愿强烈。
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资金制约的“瓶颈”状态。要解决资金短缺局面,除了依赖于国家财*拨款和本地区的自我积累之外,利用外资填补资金缺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吸引外资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快地发展经济,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中西部近年来的发展对外资形成了较大吸引。
西部大开发以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络建设基本到位;若干重点开发区域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西部内陆与沿海港、沿边口岸的通关合作已经建立。西部地区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使投资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狠抓软环境的建设,投资软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后发优势开始凸显,外资对我国中西部表现了较大的投资热情。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项凯标则向《中国产经新闻》表示,除了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基本具备的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之外,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在新的国家统一规划下正在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与重点发展。“这也是促成二者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将热潮留住?
世间的伴侣,有的热情过后黯然分手,而有的则会长久相伴。合作亦是如此,关键在于合作的基础是否牢固。
那么,外资与中国中西部的结合仅是“心血来潮”,还是具备可持续性呢?
与他们曾经熟悉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初来乍到,一些外企也曾遇到让他们“水土不服”的事情。
某投资商一个上亿元的项目,仅拆迁就用了两年的时间。如此效率,的确让他备受煎熬。虽然这只是个案,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也的确存在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辉就曾指出,中西部*府干预多,迟滞了产业转移。他掌握的一项调查表明,超七成的“西迁”企业提到西部*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阎雨还指出,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利用外资的初期,由于受到投资环境、工业基础等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吸引大项目、消化国际先进技术、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引进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居多。
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优惠*策”在税收减免、土地供应、项目产业准入的宏观限制条件越来越多,西部地区地方*府能够推出和落实的优惠*策已经越来越少。换句话说,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如今的中西部地区可以用来吸引外资的“牌”少了很多。
项凯标表示,如果就是“投资热”那一定是一股潮流,就会有退却的时候。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大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梯式推进的一部分,只要具备了市场经济的条件和商机,投资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
虽然短板明显,但阎雨还是认为,中西部地区依然大有可为。
比较有示范性的部分西部地区,利用区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形成了创新示范区,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指明了方向。例如,以成都、西安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以绵阳、重庆为中心的创业服务创新示范体系,体现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独特性。
“西部地区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危机下产业调整的契机,突出西部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环保优势,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外商投资领域,强调生产率、科技进步率、节能率等综合性指标,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阎雨说,只有为外商创造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并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注意自身机制的调整和改造,例如,鼓励设立研发中心;以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提高新兴(行情,资金,股吧,问诊)产业等领域;用好国际金融织和外国*府优惠贷款,用于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扶贫、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争取国际多边、双边赠款,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才能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上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长远来看,地区交通、通信、金融、旅游、科技、教育、医疗保健等第三产业越发达,对
FDI
的吸引力就越大,西部地区*府在增强各项服务、增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市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阎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