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利来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福音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91307.html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它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引起马鞍区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致截瘫。目前本病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认为本病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L4~L5和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5%,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为5%~22%。发病率男性占1.9%~7.6%女性占2.5%~5%。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痹症”范畴。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本病从理论探讨、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临床治疗上,除传统的药物内治、外治、推拿和针灸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外,尚有与西医学及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中药药物离子导入、小针刀疗法、银质针疗法、拨针疗法、臭氧疗法、硬膜外中药治疗等新疗法的出现。这些新疗法的产生,不仅使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提高,而且大大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涵。在传统治疗方法上,中医手法治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由于其疗效显著,可靠,早已受到西医专业人员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中医疗法和上述新疗法的进展已为医界瞩目。

[病因病机】

1.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外因则有劳损,损伤和感受湿寒等。

1)腰椎间盘的生理退变:椎间盘退变是一种规律性变化。椎间盘的发育以20岁为高峰,20岁以后的椎间盘退变已开始,纤维环变性,增厚,弹性减小。30~40岁时椎间盘糖蛋白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换去其弹力及膨胀性能。椎间盘退变性改变常以髓核的退行性改变进展为最快,软骨板随年龄增长也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加之腰椎间盘后外侧较为薄弱,而纵贯椎骨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到第一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间的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因而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腰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弱;腰椎是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自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

2)外伤:外伤及积累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已有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脱出、突出或分离。脱出是指髓核仍被纤维环所包裹;突出是指髓核从纤维环的后纤维爆出,处于后纵韧带之下;分离是指髓核以突出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之外,髓核游离于椎管内。积累劳损时,髓核长时期不能得到正常充盈,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供应,使纤维环损伤不易修复,久之使退变的椎间盘薄弱出现小裂隙。此种裂隙多出现在纤维环后部,可涉及纤维环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现在软骨板,变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3)变寒: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并无外伤及劳损史,仅有受寒史,其原因可能是椎间盘有发育上的弱点,受寒后使腰背部的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导致椎间盘的内压增高,对已有病变的椎间盘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使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较低(如非洲黑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Varlona()调查表明,20岁及其以前患病的青少年32%有阳性家族史。

5)腰骶部持续震动:持续震动可加速椎间盘退变进程,如拖拉机、坦克、汽车司机经常在坐位承受颠簸;腰椎间盘在负荷大的状态下,长期遭受震荡的影响,致使腰间盘内压持续增高。另外持续震动可累及椎间盘微循环,造成椎间盘缺血,氧分压和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致使营养障碍,从而可加速要椎间盘退变进程,甚至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6)吸烟、饮酒:主动、被动吸烟和亨调时吸入的油烟,可引起多种疾病,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之一,而且影响治疗效果。

7)妊娠:妊娠期由于盆腔和下腰部充血;随着胎儿增大,子宫膨大,致腰椎前倾、负荷加重,以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骨盆和下腰部各种结构(包括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等)相对松弛,因此,从理论上讲椎间盘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多,但从临床实践资料表明,妊娠期妇女,可能与重视孕期保健有关,本病未见相应增多。

2.病理: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含水20%~80%,这些组织突出后逐渐失去水分,因缺乏营养而萎缩。突出组织的萎缩变小,可减轻或缓解对神经根及硬模的压迫刺激,从而达到临床“治愈”。在突出组织的表面,有血管包绕侵入,产生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突出组织纤维化及钙化。纤维化和钙化同样可延及纤维环甚至椎间盘内部的髓核。钙化和完全骨化变成骨性结节,纤维化及钙化同样可使突出物缩小,因而少有临床症状。在成人期,髓核仅占椎间盘的小部分,即使一次突出髓核超过二分之一,也仅能使椎间隙缩狭八分之一,因而X线片上不易看出。髓核急性突出时,椎间隙不一定狭窄,而是在突出后因纤维环继续变性,使椎间盘组织变扁,甚至仅有原椎间盘厚度的四分之一。

3.病理分型:

1)膨隆型: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纤维环内层断裂,形成裂隙,纤维环松弛,弹性降低。椎间盘对称性膨出,超过椎体软骨边缘,称为边缘性膨隆;如果是不对称膨隆,则称局限性膨隆。

腰椎间盘膨隆一般不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一般无症状。但在下列情况下,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刺激存在于纤维环的表层和后纵韧带的窦神经,产生腰背痛及臀部疼痛;压迫硬膜囊,将神经根挤向外侧的侧隐窝内,引起腰腿痛;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时,椎间盘膨出也可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出现腰腿痛。

2)突出型:突出的髓核被很薄的纤维环所约束,压迫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此型病人最多,病情变化大。有腰背痛、根性下肢痛等。

3)脱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常见髓核甚至纤维环及其碎片向后方或后外侧脱出,仅有蒂与椎间盘相连。故称脱出。按脱出的程度分为后纵韧带下型和后纵韧带后型。可同时压迫两条神经根,出现以腰部后凸为主的畸形,产生严重的腰腿痛。有的可引起马尾神经综合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几乎均属此型。

4)游离型:脱出的髓核、纤维环碎片等与椎间盘完全分离,突破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故名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称髓核游离。

5)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髓核向椎体松质骨突出称Schmorl结节。经骨突出型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的椎体前缘游离骨块。

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1)小关节失稳: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和椎间盘的突出,韧带的损伤性松弛,使椎体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也使小关节失去其原有的稳定性。在临床上,常可见在微小的外力下,患者发生后关节紊乱(小的脱位)而产生急性腰腿痛。

2)关节间压力增大:因椎间盘突出后的病理改变,椎间隙变窄,使小关节间的压力和摩擦力增大,致使椎间孔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

3)骨赘增生:当小关节骨软骨面严重损伤退变时,可产生关节缘的增生,大的骨赘可与上下椎体的椎板形成假关节,干扰椎骨间的活动,上关节突增生还可使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增加神经根受压的机会。

4)小关节炎:由于椎间隙狭窄,关节间压力和摩擦力的增加,使关节软骨发生退变,关节囊松弛,关节突半脱位等一系列病变,相邻两个小关节突发骨关节炎。

5)*韧带改变:*韧带的改变主要是松弛、肥厚及钙化和骨化。*韧带的肥厚可向椎管突入,产生椎管狭窄或直接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疼痛等类似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6)骨赘形成: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随着变性的髓核突向后纵韧带下方,有可能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骨间的分离而形成间隙。随着间隙内血肿的形成,成纤维细胞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随着血肿的机化、钙盐的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或称之为骨刺)。同时,在髓核变性后,由于椎间盘间隙内的压力增高,以致对周围的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等形成牵引,此种牵引力可以直接刺激局部而形成骨刺。骨赘多发生于退变椎间盘的相邻骨缘,以腰4前上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腰3及腰5。在椎间孔的骨赘可压迫神经根而导致放射痛。骨赘的产生是增强稳定性和对抗压力的反应。椎间盘突出后,纤维环松弛,椎间盘抗压力及稳定性皆减弱,因而有骨赘增生。即使无椎间盘突出,只要椎间盘退变使椎体的稳定性发生改变,亦可产生骨赘。

7)退行性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因纤维环松弛后突、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或前突以及椎体后缘和小关节增生等都可以减少椎管的容积,使椎管发生一定程度的狭窄。

5.腰腿痛产生的机制

1)神经根受压:引起疼痛的机制为牵张机制与压迫机制。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外膜由Hoffmann韧带将神经根固定在椎管的腹侧壁和后纵韧带以及椎体后缘的骨膜上,神经根外膜相对固定于神经根管内。当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的椎间盘将神经根顶起,两者接触部位的远近端之间张力增加,引起损害,出现疼痛,称为牵张机制。若突出物较大或神经根管狭窄,突出物将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压至椎管或神经根管的后壁,引起的损害称为压迫机制。

2)炎症:正常的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后仅引起感觉(麻木)和运动异常,无疼痛。研究证明,疼痛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过程的启动环节,表现在以下方面:

机械性炎症损伤:神经根受压后静脉回流受阻,炎性水肿提高了疼痛的敏感性,突出的椎间盘碎片释放磷脂酶A2引起神经外膜损伤,椎管内脂肪组织、韧带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释放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根引起疼痛。

化学性刺激:椎间盘突出后,髓核内的β-蛋白、糖蛋白、组胺等,释放至硬模外间隙和神经根周围,破坏神经根束膜,产生腰痛。

自体免疫反应:髓核突出,其基质内的糖蛋白、β-蛋白释放,对周围组织产生强烈刺激,出现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一方面它可激活补体,抑制软骨细胞DNA、硫酸多糖和胶原的合成;另一方面,吸收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产生炎性介质。

3)循环障碍:主要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神经根受压时,首先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微循环障碍。继之,动脉供血减少,神经根内灌注量减少,缺血、缺氧,产生腰腿痛。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期的症状之一。腰痛可出现在腿痛前,亦可在腿痛出现同时或之后。持续性腰背钝痛为多见,或长期取固定姿势时加重,经休息或卧床后可减轻,此类病例一般发病缓慢;另一类病例为腰痛的急性发作,呈痉挛性剧痛,难以忍受,各种活动均受影响。腰痛的出现,一部分病人的腰痛出现在明确的腰部外伤后的当时,亦可出现在外伤后的一定的间隔时间,短者数日,长者可达数周、数月乃至年余。

2)坐骨神经痛:由于5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及腰5~骶1椎间隙,故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发生在腰痛之后或当时,只有20%左右发生在腰痛之前。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的疼痛多为钝痛,并逐渐加重,疼痛呈放射痛,多起自臀部,逐渐下行放射,至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少数病例可出现由下向上的放射痛,至臀部。坐骨神经痛可因咳嗽、打喷嚏、大小便等引起腹压增高时而加剧,亦可因患者取腰部屈曲位而减轻。因此,患者多在行走时腰部前倾,卧床时取侧卧位屈髋屈膝的三屈位,骑自行车(在平地)比行走疼痛减轻,这是因为腰部的屈曲位可使神经根松弛所致。

3)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痛: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突出的腰椎间盘可压迫2、3、4神经根,导致其支配区域的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疼痛。此外,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亦可引起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疼痛,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4)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出现是因腰及下肢疼痛或麻木突然加重所致。此症状的出现多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腰椎管狭窄,或原发性腰椎管狭窄。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丛静脉逐渐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而引起。

5)马尾综合征:主要出现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巨大突出时,可压迫附近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出现严重的双侧或左右交替的坐骨神经痛、会阴区麻木、排便排尿不利、双下肢的不全瘫痪,女性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可出现功能性阳痿。

6)其他:亦有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患肢发凉、尾骨痛、小腿水肿等。

2.体征

1)腰部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曲。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屈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腰椎侧屈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脊柱侧屈可以屈向患侧,亦可屈向健侧,均为保护性体位。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则脊柱弯向健侧,均可不同程度减少神经根的受压,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检查可见腰肌紧张明显,以患侧为甚。

2)

腰活动受限:急性期因保护性腰肌紧张,腰椎各方向活动均受限。慢性期主要以腰部前屈和向患侧侧屈受限较明显,强制弯曲时放射痛加重。

3)椎旁压叩痛并向同侧下肢放射: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压痛,压痛点对诊断定位有重要意义。急性期可出现广泛性压痛,但总有一个压痛点最为明显。按及压痛点或叩击腰椎可产生腰部剧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直到足跟。沿坐骨神经体表投影通路有压痛,如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若俯卧位检查局部压痛不明显时,患者可取站立后伸位,并向一侧弯曲,使腰肌松弛,再压棘突旁。若为椎间盘突出,可产生明显压痛及放射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直腿抬高30°以下为强阳性,40°~50°为中等阳性,60°以上为弱阳性。

5)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若健侧直腿抬高活动诱发患侧坐骨神经痛,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突出常呈阳性。

6)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的阳性体征。患者俯卧,膝关节完全屈曲,足跟触及臀部,后伸髋关节,则腰2至腰4神经根张力增加,股神经受牵拉,患者感到腹股沟及大腿前方疼痛者为阳性。

7)屈颈试验阳性:头颈部被动前屈,使硬膜囊向头侧移动,牵张作用使神经根受压加剧,而引起受累的神经痛者为阳性。

8)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压迫患者的颈内静脉,使其脑脊液回流暂时受阻,硬膜膨胀,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产生挤压,而引起腰腿痛者为阳性。

9)腱反射异常:患者跟腱反射减弱说明腰5、骶1神经根受压。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

10)皮肤感觉异常: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会出现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上腰部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障碍主要出现于大腿前面、小腿内侧,下腰部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障碍则出现于大腿后面及小腿上外侧、拇指根部,骶神经根受压表现在足外侧及外踝部。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11)肌力减弱:第3、4腰椎椎间盘突出,股神经受累时,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腰4、5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趾伸肌肌力减弱;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神经受累时,足趾屈力减弱,病程久者常有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嵴突出征象。

3.辅助检查

1)本病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表现。脑脊液检查在少数患者表现为细胞数高于正常,蛋白定性弱阳性,定量略高,可达40%,此变化只发生于急性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局部炎症期或已发生蛛网膜粘连者。

2)X线检查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弯,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前曲减少或消失,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后方宽于前方。后期椎体相对边缘有硬化和隐窝不整表现,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也可随之退变,上、下关节突交错,下关节突变尖插入椎间孔,使之变小,有时可见假性脊椎滑脱。还可排除骨病引起的腰骶神经痛,如骨结核、骨肿瘤等。

3)脊髓造影检查可提供本病的诊断率。髓核造影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但难度较大;蛛网膜下隙充盈情况能较准确的反应硬脊膜受压程度和受压部位,以及椎间盘突出部位和程度;硬模外造影,造影剂注入硬膜外隙,可显示硬脊膜外隙轮廓和神经根的走向,反应神经根受压的状况;上行静脉造影,经股静脉插管至腰静脉,注入造影剂,显示局部静脉形态,分析椎间孔附近的占位性病变。

4)CT、MRI检查:可清晰的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通过断层反映出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的状态。是目前诊断本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5)肌电图检查:根据异常肌电图的分布范围可判定受损的神经根及其对肌肉的影响程度。通常第4、5腰椎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腓骨长肌和胫前肌;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第3、4腰椎椎间盘突出累及肌肉较多,股四头肌可出现异常肌电位。

二、诊断要点

1.有腰部扭伤后突发的腰腿痛病程,咳嗽、打喷嚏加重。

2.有典型的直腿抬高疼痛加重的体征、足腿麻木区、膝与跟腱反射减弱及伸踝、伸拇趾无力等体征。

3.影像学检查支持诊断,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排除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骨髓与马尾肿瘤引起的腰腿痛。

本病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i.急性腰扭伤:有明显外伤史,病程短,局部压痛明显,痛点进行局部封闭后可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除。一般无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CT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

ii.腰椎结核:可有腰腿痛征象,病程长,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地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下腹部有时可触及冷性脓肿。X线摄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

iii.马尾神经瘤:腰腿痛呈持续性,无间歇缓解。白天稍活动可减轻,夜间卧床时感疼痛加剧。脊柱无侧曲,腰部功能尚好。下肢运动及感觉均有不同程度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紊乱。脑脊液检查显示总蛋白量增高,脊髓造影有占位性病变。

iv.腰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以长期慢性腰腿痛和间歇跛行为主要表现,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脊柱后伸时疼痛加重。本病多因*韧带肥厚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引起,CT、椎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v.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为进行性,早期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开始在骶髂关节发病,病变逐步向上发展,血沉加快。晚期椎体呈竹节样变,关节融合,血沉增快。

vi.梨状肌综合征:以臀腿痛为主要表现,压痛点位于环跳穴处,腰部无明显压痛点,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腰部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一、中药外治

药物外治法治疗本病,虽为一种辅助疗法,但药物直接用于伤痛之处,有活血通络、祛除外邪、消肿止痛之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敷贴法

化坚膏:

组方:白芥子、甘遂、地龙肉各2份,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2份半,麻根、细辛各3份,乌梅肉、生山甲各4份,血余、巴豆、全蝎、防风、生草乌各1份,紫硇砂半份(后入),香油80份,东丹40份,将香油熬药至枯,去渣。炼油滴水成珠时下东丹,将烟搅尽后再下硇砂。

本方有祛风化瘀,软坚化结之功。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后期,腰部软组织硬化或粘连者。

二、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和消除疼痛,亦可促进神经根水肿和炎症的吸收,是中医综合治疗中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但单纯用针灸治疗本病,往往难以痊愈,尤其是对有明显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者,需及时配合推拿等方法治疗。

灸法

1.取穴:

1)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肾俞、白环俞、膀胱俞、腰俞、环跳、殷门、委中。

2)腰3~腰4椎间盘侧突:肾俞、白环俞、大肠腧、腰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

3)腰4~腰5椎间盘侧突:肾俞、白环俞、中膂俞、腰俞、委中、环跳、风市、阳陵泉。

4)腰5~骶1椎间盘侧突:肾俞、关元俞、气海俞、腰俞、环跳、委中、阳陵泉。

2.操作方法:一般灸法皆可用。临床较常用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温器灸。每次选3~5个穴位,灸10min~20min或5~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间隔2~3日行第2疗程。

3.禁忌:孕妇不宜在腰骶部施灸。

三、推拿治疗

1.操作方法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患者俯卧,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柔的滚、按等手法进行治疗,促使患部气血循环加快,从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2)拉宽椎间隙,降低盘间压力:患者仰卧,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甚至出现负压,便于突出物回纳,同时可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减轻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3)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域以滚、按、点、揉、拿等法,促进气血循行,从而使萎缩的肌肉及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2.注意事项

1)推拿结束后,令患者仰卧位卧床休息15min左右。

2)早期宜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可用腰围固定。

3)减少腰部活动,注意腰部保暖,愈后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4)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者,慎用推拿,若轻型可做推拿治疗,但禁止做腰椎扳法。

四、练功疗法

功能锻炼对本症可起辅助作用,练功可以逐渐纠正因疾病而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增强腰背肌肉力量,使腰腿等部位肌力相对平衡稳定,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常用的方法有飞燕式、拱桥式,或站立位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在双杠上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

五、牵引疗法

可根据情况采用骨盆牵引(或加胸部对抗)或器械性牵引床牵引。骨盆牵引使用骨盆牵引带牵引,重量一般为5~10kg,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0.5~1h,3周为1疗程。根据需要可连续进行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左右。骨盆牵引加胸部对抗的牵引方法,是为了增加牵引力度,在施行牵引的前10min内逐渐将重量最多增加至40kg左右(要注意患者的耐受能力)。可连续牵引3周,但此法若在2周内无效,则不宜继续使用。器械牵引,由于牵引器械的种类较多,使用方法有异,可根据牵引器械的不同使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中药治疗后,一般都能消除或缓解症状,但须防止复发。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肾气虚损,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风寒湿邪的侵袭和劳损的作用加剧了这一退变的过程并诱发腰椎间盘突出而发病。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主要应从调养肾气和防止外邪及劳损两方面着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论对于临床疗效,还是预后都是非常重要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反之越差。临床治愈后,其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但应认识到其病理学基础并未得以根本性改变,仍存在复发的潜在因素,在一定的诱因下存在着复发的可能性。临床医生常常比较重视疾病发生时的症状治疗,而易于忽视对临床治愈后的复发应采取的防治措施。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愈后的防变,应从生活起居、防御外邪、劳动保护、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多方位调整预防。

摆脱颈肩腰腿疼痛孚真堂在行动、欢迎加入我们。

孚真堂关心人体肌肉与骨骼系统健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