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 https://m.39.net/disease/a_o8tgpzk.html戴上眼罩,弯下腰,18岁的龙杰站在米起跑线上,手腕通过一根黑色手链与身旁的领跑员紧紧相连。
发令枪一响,他拼命往前奔跑,脚步稳健有力,像一阵风刮过。看台上迸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
去年4月6—10日,在年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赛场上,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市特教中心”)的龙杰等4名视力障碍和1名多重障碍学生,参加了相关类别的比赛。
▲年10月,重庆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盲童首次和正常学生同台竞技,王唯一老师带着孩子冲刺终点。为了与孩子们的步伐同步,老师需要在台下付出无数的心血。记者罗斌摄
“比赛结果其实并不重要,但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早早来到赛场给孩子们加油的市特教中心校长李龙梅说,盲孩子们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不能做得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让他们能克服困难、适应生活;通过特长个性教育,让他们有健康阳光的心态;通过知识技能教育,让他们能立志自强。
语文老师简单于的生活技能课
“老师,春天是什么?”
3月11日上午,春光明媚,一年级2班教室,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简单于正在上课——《春天来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简单于声情并茂地诵读着诗句。突然,一位盲孩子举手发问:“老师,你说的柳条是什么呀?”
简单于一下愣住了。是啊,该怎样给这群盲孩子形容明艳的春光、百花争艳的春景呢?
简单于是去年才到市特教中心任教的年轻老师,她的班一共有9名学生,最小的9岁,最大的13岁。
▲刚进学校,孩子们都会从体态训练开始,让自己变得自信。记者罗斌摄
居然13岁才读小学一年级!这让简单于非常吃惊。不过,她很快发现,学校里还有十七八岁的盲孩子念小学的。
因为家庭的种种缘故,不少盲孩子错过了最佳入学年龄。导致在同一个班级,盲孩子之间年龄有时相差四五岁,甚至更多。
学生年龄的差异仅仅只是学校的一个“小事”。因为孩子们看不见,在他们身上常常会发生很多“异想天开”的事。
有一次,在低年级的一个班上,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散落了一大堆小棒,正要生气,两个盲孩子兴致冲冲跑到老师跟前说:“我们刚才在放烟花啊!听说烟花会高高地在天空中炸开五颜六色的花朵,你看,彩色小棒撒在空中的样子像不像?”
因为孩子们看不见,他们会遇到很多“麻烦”。有的七八岁还穿不来衣服、系不起鞋带;有的因为辨不清方向,走路走不成直线......
解决这些“麻烦”对普通孩子可能是“小儿科”,通过模仿就能学会。但是,盲孩子们则需要不断地分解步骤、靠触觉来摸索、通过空间想象来反复揣摩,才有可能完成。
“这是一个考验老师和孩子的过程。”简单于说,“如何把书本正确地摆好这件事,我在班上教了不下10遍。”
“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教孩子们学会洗脸,班主任李英费了老大的劲:“洗脸要分三步,先用打湿的毛巾把脸全部擦一下,然后再把毛巾拧干,主要在眼睛、鼻子、嘴边和耳朵再擦几下,最后再把毛巾打湿把整个脸擦一遍......”
“刚入学时,一些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有的甚至需要我们教他们擦屁股。”李英说。
在市特教中心,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和普通学校不一样的是,这里多了两门特殊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定向行走课。
在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指导和帮助下,盲孩子一点一点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我是很能干的哟。”一年级的女生汪欣怡很自豪。她如数家珍地罗列了刚学会的技能:穿衣服和裤子前,要用手摸一摸袖子或者裤缝是不是有线头在外面,避免穿反衣裤;穿鞋子前,要用手在鞋底摸一摸鞋掌的弧形;洗衣服的时候,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一点洗衣粉在水里搅动,水里有泡泡了,就不能再放洗衣粉了......
在简单于班上,有一个盲孩子,在老师做了正确的示范后,花10分钟穿上了一件外套。
“自那以后,那个盲孩子再也没有穿错衣服。”在简单于看来,虽然盲孩子们做事慢一点,但并不代表他们做不好事情,“他们只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尝试而已。”
所以,当听到盲孩子们问“什么是春天”时,简单于放下了课本,对他们说:“走,我们去操场,摸摸花坛边的花,吹吹温暖的风,春天就在那里!”
体育老师姜舟的“摸特”课
“校长,听说你的皮肤很白,我可以摸一摸吗?”
在学校门口,一名学生对李龙梅发出请求。
“在我们学校,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摸’。”李龙梅称,孩子们看不见,老师讲得再仔细,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和领会。于是,老师们便发明了“摸”“说”教学法。
▲孩子们在户外感受春天,听花开的声音。记者罗斌摄
体育老师姜舟就是学校有名的“摸特”。
18岁的龚永芝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校田径队的一员。刚开始跑步时,她以为把腿抬高,脚步踏快一点就是“跑步”。
“不错,腿部力量很好,但你现在没有迈开腿。”姜舟鼓励她。可是,反复尝试了好几次,龚永芝却没有“开窍”。
“我来给你当‘摸’特。”为了纠正龚永芝的动作,姜舟摆出奔跑的动作,让龚永芝摸手臂、腿部的动作,领会跑步的姿势。
姜舟一遍又一遍示范,龚永芝一遍又一遍摸。一天下来,姜舟嗓子嘶哑了,腿也累得抬不起来了。
为了纠正盲孩子们的体态,姜舟还自创了很多训练方法。例如,让学生们练习脚趾拇抓地,抬屁股下蹲等。
慢慢地,龚永芝找到了感觉。当她第一次摆脱恐惧,迈开双腿,奔跑着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她激动得又蹦又跳,嘴里一直欢呼:“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与龚永芝一起跑步的,还有蒋雯雯、蹇仁伟、龙杰......“希望他们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运动的快乐。”姜舟说,学校不想修一座围墙把他们保护起来,而是鼓励让他们勇敢地迈出脚步,走入和正常人一样的世界。
事实上,为了让特教中心这些“折翅的天使”回归到正常轨道,近年来,该校确立了“生态融合教育”理念,重点打造音乐、体育、美工等特色课程,举办了数十种特色活动,供盲孩子们选择参与。
▲近年来,特教中心重点打造音乐、体育、美工等特色课程,供孩子们选择,免费参与。记者罗斌摄
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折纸、串珠、泥塑、陶艺、编织;在操场上跳绳、做啦啦操、跑步;在场馆里打门球、踢足球、玩棒球、学游泳......
▲老师正在辅助孩子们进行训练。记者罗斌摄
在艺术、体育的熏陶与磨炼中,越来越多的盲孩子走出自我怀疑的困境。他们站上了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同等级别的大赛;他们先后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7块跳绳金牌;他们赴美国参加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亚军;他们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展示自己的开朗乐观、坚强自信。
他们走出了狭小的“自我”,一步步成长。
“以前,我总觉得一切都是黑色,深不见底。学了乐器后,我突然感觉周围的人都有了色彩,每个人都不一样了。”扬帆管乐团16岁的圆号手廖邦升感叹。
李龙梅说:“以前,特殊教育很被动,是等着别人来接纳我们。现在我们的孩子被接纳,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因为优秀,得到了外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欣赏。”
副校长邵宇的千里送考
“那个滋味才叫深刻!”
说这话的是市特教中心副校长邵宇。他摆的是特教中心千里送考的“老龙门阵”——年以前,他几乎每年都要和几个老师拉着行李,牵着学生,去长春参加高考。
这是怎么一回事?时间回到年,李龙梅刚调到重庆市盲人学校(市特教中心前身)工作。
▲年4月,特教中心的孩子赴长春参加高考。临行前,李龙梅校长像妈妈一样,将亲手做的鸡翅夹给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孩子。记者罗斌摄
有人私下对她说,老师教得再好,盲孩子们也看不见,不用太认真。
▲年4月,在赴长春参加高考的火车上,苏其东老师(左一)还在帮孩子们做最后的复习。记者罗斌摄
“哪个说的盲孩子以后只能搞按摩、拉二胡?”李龙梅不信这个邪,她认为,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最好途径,知识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亮堂起来。
当时,全国只有几所高校招收特殊学生。其中,长春大学久负盛名,是我国最早一所招收残疾人的学校,其特教学院被誉为残疾人的“北大”“清华”。
▲年4月,特教中心的孩子赴长春参加高考。记者罗斌摄
当年底,李龙梅独自一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长春大学求教。
“盲孩子们不仅需要以技能自强,更需要以知识来立志。”风尘仆仆、一脸诚恳的李龙梅打动了对方。
第二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市特教中心设立重庆远程教育基地,对学校高中教育进行远程辅导。当年,首届4名盲孩子全部考入长春大学。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市特教中心多了一道风景——每年4月,老师拉着行李,牵着学生,去长春参加高考。
那时还没有高铁,也没有直达长春的火车,必须到北京中转。
▲年4月,邵宇(左)陪伴参加高考的孩子千里奔考。记者罗斌摄
邵宇几乎每年都去送考,从重庆到北京西站,30多个小时,一律硬座。车厢座位靠近茶几的位置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可以趴在上面休息。等列车到达北京站时,邵宇的脚差一点抬不起来。一拉裤腿,原来已经水肿了。
有一次,师生们在长春参加完考试,从北京回重庆的火车硬座票没买到,硬生生站了30多个小时。
▲年4月,在长春大学考场外,特教中心的6名老师着装统一,如同父母般等待孩子走出考场。记者罗斌摄
一直到年,市特教中心成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唯一的全国分考点,浩浩荡荡的送考大军才停止了千里奔考。
李龙梅多次带着老师们到区内普通高中学校拜师学艺,还请来市、区学科教研员进行手把手专门指导。
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越来越多的盲孩子从特教中心考上大学,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截至目前,这个数目是人。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潜能。学校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李龙梅说。
如今,在长春大学音乐专业已求学3年的李林告诉记者:“是特教中心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给了我人生另一个可能。”
特教中心的“蝶变”浮雕
“没想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么漂亮!”
几乎每一个人到特教中心参观后,都会发出连连赞叹。细心的人发现,在特教中心大门校园墙上有4块浮雕,记录着学校的“蝶变”史。
前身是重庆市盲童学校,年创建于沙坪坝区磁器口儿童福利院,年迁九龙坡区,年迁南岸区。几经辗转,上世纪90年代,搬到了南岸区南湖路号,学校也更名为重庆市盲人学校。
李龙梅至今记得自己刚到学校时的情景——
学校仅有一栋破旧的四层教学楼,课桌板凳有的是别人捐赠的,有的是其他学校淘汰的,东拼西凑放在一起,每个教室的课桌、椅子颜色和样式都不一样;宿舍没有饮水机、热水器,孩子们喝水、洗澡都只能下楼打开水;学校账上仅有2万元,但有近3万元的教师社保欠缴,已经是“入不敷出”。
▲年9月,刚进校的孩子们进行协同训练,增强团队意识。记者罗斌摄
有一次,区里要在学校举行一个座谈会,老师们赶紧找隔壁学校借来几幅窗帘挂在会议室,又借了10多盆鲜花放在校门口,才勉强“装点”了门面。
缺钱发展、缺人支持,窘迫的状况让老师在外面提起学校都觉得脸上无光,一些老师萌生去意,想方设法调去其他学校。
随着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这样的窘境得到了改善。
上世纪80年代,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年,学校举行化妆舞会,孩子们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感受着快乐的盛会。记者罗斌摄
年1月、年7月,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等。
重庆特殊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年,作为重庆市-年十大公益性项目之一,市盲校搬到了有“重庆后花园”之称的南山半山腰,更名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成后的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三期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各类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开心农场。记者罗斌摄
南岸区在特教师资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还给予市特教中心公用经费、学生伙食费的资金支持。
如今的特教中心,康复大楼、彩色操场、音乐厅、啦啦操场馆......一应俱全,开设有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共人,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涵盖全市所有区县,高中面向全国招生,形成集视障12年一贯制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基地于一体的完善教育体系,被誉为“全国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
▲特教中心给孩子们设立亲情聊天室,让孩子们可以和家人远程聊天,查阅资料。记者罗斌摄
孩子们在这里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不用交一分钱。特教老师的待遇也有了很大提高,评优评先、评职称都享受政策倾斜。李龙梅也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富民兴渝贡献奖”等荣誉,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孩子们正在特教中心室内足球场进行训练。记者罗斌摄
“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让我们特教人再一次感受到党中央对特殊教育多看一眼、高看一眼的关怀和重视。”对未来,李龙梅充满了信心。她说,“我们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但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