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宁超轻18更换了核心发动机后,缓震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bdfyy999.com/

作为李宁跑鞋里历史最悠久的鞋款,每年更新的超轻系列未必使用了李宁最高精尖的那些科技,不过却是最实打实的标杆之作。说它最能代表李宁跑鞋,不为过。这是关于最新款超轻18的深度测评(全文字,共33张图)。

从年的1代开始到如今的18代,每代李宁超轻(superlight)都有自己的「别名」,这些别名暗藏了它们最主打的设计理念。比如第12代别名「圈椅」,就是后跟的支撑设计灵感来自明朝的圈椅;比如17代的「椽」,当时第一次使用了纱架贾卡材质构筑鞋面结构,与古代建筑上的椽效果类似。

最新的超轻18代别名「古琴」,因为这一代中空结构的中底,与琴弦两端的岳山和龙龈异曲同工——超轻18代最值得说道的地方,就是它的这个中底——第一次使用中底,且区分李宁自家竞速款上peba发泡的、这是另一种形态/材质的。

结论先行,

更换了核心“发动机”后,有更厚的中底加持,超轻18是历代超轻里缓震效果最好的一款;除了中底外,这双超轻18也延续了以往轻量+清凉透气的脚感;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超轻18其实骨子里是双更适合用来慢跑、而未必是速度训练的鞋。

鞋面和鞋身:依然极尽轻量和清凉透气

李宁的鞋面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从超轻11开始鞋面出现coolshell温控科技、到超轻13的Mono纱、再到超轻17开始的纱架贾卡——超轻系列,无疑是李宁最透气清凉的跑鞋。对比超轻和其它跑鞋,穿过的人应该有这种感觉,超轻的清凉感是非常非常直观的。

所以超轻系列可能是最适合夏季的跑鞋之一,超轻18也延续了这种特质。

主观上,这种清凉透气感,是超轻系列除了“轻”之外,最大的亮点。

当然你很难要求一双鞋重量轻、鞋面单薄的同时,包裹性和支撑性也非常出色,这也是超轻系列的一个难点。所以超轻系列历代鞋面的设计语言/风格变动很大,加入很多编织方式/剪裁结构去弥补鞋面的包裹和支撑。

具体看看超轻18的鞋面设计:

鞋头外侧(小拇趾部位)、足弓内侧各有一个弧形压胶,提升外侧的支撑性;

外侧鞋身、包括鞋面的前侧有多条细纹压胶,同样为提升支撑性;

鞋带孔处延续至后跟的压胶,是整个鞋身/鞋面最稳固的部分,连同鞋带“撑”起了鞋舌;

超轻18的后跟不能算特别坚固的那种,不过用力按压,依然比较难压形变(尤其是后侧上下按压);

轻量意味着更少的面料+更简单的裁剪拼贴,又要保证透气性,因而超轻18的鞋面光论支撑性,其实不弱,但这种设计并没有太多弹性——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买超轻18,买大不买小,能试穿一定要试穿。

关于超轻18的鞋面,穿着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超轻18的鞋舌是大网眼的单层透气网布,整片鞋舌面积巨大,鞋带并非那种快速系带系统(直接拉鞋带就能收紧),这就让超轻18在穿着时,需要花点时间去调节鞋舌的位置,以及每一处鞋带/鞋带孔的松紧;

这种设计的利弊在于,透气性很好,鞋带(尤其是每一个鞋带孔部位)不会在长时间奔跑中出现松紧度变化;但不花点时间调整,就容易出现压脚背的情况,鞋带会像直接绑住鞋面一样,加上本身鞋舌并没有弹性海绵,这种压迫就很难受(尤其是18标的部位);

所以切记,上脚时花点时间,抚平鞋舌,保证一定的系带空间。

中底性能:另一种调教的,更多些缓震

最近几点超轻系列的中底,超轻14和15用的云lite、超轻16和17用的lightfoam、到了超轻18换成了这两年李宁最强的中底材质,超临界发泡工艺制作的。

基于超临界颗粒发泡制成,最早用在顶级跑鞋(比如竞速跑鞋飞电、慢跑鞋绝影)和篮球鞋(驭帅、WOW系列)上的,基于Pebax(嵌段聚醚酞胺聚合物)发泡,是当下回弹性能最好的中底材质之一。同为peba系,相比nike的zoomx泡棉、锐步的Floatride等,最大的特性是在保证回弹性能的同时,耐久度和抗撕裂性上有明显加强。

而如今逐渐应用到慢跑/训练鞋款中的,比如最新的超轻18和烈骏5,同样是超临界珠粒发泡工艺,不过配方和调教不同了,可以视为另一种调教的——

不管是飞电绝影系列的还是烈骏超轻的,都有非常出色的重量(密度都能低于0.14g/cm),这也保证了在增大体积(更厚的中底)同时,重量轻盈;

主观的穿着感受,超轻18的硬度可能较竞速鞋款的更低一些,在脚感上也会有更明显的缓震感,更软一些;

以及,超轻18很低调的将印在了后跟内

超轻18虽然没用绝影那种弜结构,但中底的古琴镂空设计,在落地瞬间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形变。这同样提供了一定的额外缓震感;

区别飞电的外底(中前掌几乎是整片耐磨橡胶),超轻18的外底橡胶面积要小得多,更像是「骨架」一样的纹路,等于说,实际在落地瞬间,(尤其是接近地面的部分)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形变,也就是更多的缓震——如果你有飞电1.0的话,它前掌部分的菱形镂空也起到了一些类似的效果;

上面的这些设计,让超轻18作为一双轻量训练鞋,在缓冲性的表现非常强烈,完全不亚于很多顶级缓震慢跑鞋,自身的回弹性也让这种缓冲不会有过分的卸力感。

不过如果以竞速跑鞋(比如飞电)对比,超轻18的回弹就要稍弱一些,它也确实更适合日常训练/慢跑使用。

相对更好的缓冲,相对降低的回弹,就是超轻18中底的特性。

多提一句,如今这些超临界珠粒的发泡中底,在低温环境里同样能保持性能,而非出现明显的衰减——这也是与传统eva系材料,非常明显的区别。

当然历代超轻都在春季发售,它也更适合作为夏季用鞋。

冬天穿它,可能会有点儿冻脚了。

实际路跑:一双轻快的慢跑鞋

这双超轻18完成了三种训练,27公里的长距离、15公里有氧慢跑、10公里节奏跑。听起来有点矛盾,轻量、类似竞速鞋的鞋面脚感、轻弹的中底,但超轻18的骨子里,是双慢跑鞋?

初上脚,超轻18的中底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可靠的。这种可靠具体表现为,非常强烈的缓震感,整个中底材料的压缩形变和回弹都很明显,又没有到很“炸”的那种效果——脚感有点介于飞电的和adidas的boost之间。

回弹感也属于在可控的范围,并不会一上来就给你很想加速冲的欲望。以5-6分的配速去跑,超轻18的中底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在长距离后面几公里,回弹感几乎没有衰减感——这也是如今各种超临界发泡工艺的中底,区别过去eva材质的最大进步。

主观感受,超轻的中底是更轻量、回弹更直观的boost;相比zoomx泡棉,它肯定没有那么强烈的回弹,更像是缓震跑鞋的柔软;对比自家飞电绝影产品的中底,超轻中底回弹更弱,脚感更软,速度变化间很容易分辨出两者区别。

中底足弓的稳定性不错,足弓的TPU实际面积很大,完全“托”住了中足部位。

鞋面的包裹支撑,兴许是超轻18最需要商榷的地方了。

前面鞋面的部分已经提到,无弹性的鞋面确实很凉爽,支撑性其实也不差,但整双鞋的包裹相比真正的慢跑鞋而言,只能算一般,倒更接近竞速鞋的感觉。

超轻18的鞋楦未必欧美,但小拇趾外侧部分,依然在长时间奔跑后,会有些压迫感——买超轻18,还是得买至少大半码;

另外也是前面提到的,超轻18需要穿上时好好调节鞋带/鞋舌,才能避免脚背压迫。对高脚背跑者而言,更宽松的系带,也会让鞋面的包裹感进一步下降。

这就是轻量透气和包裹很难两全的地方。

超轻18有着接近竞速鞋的重量、前掌和后跟的上扬角度也有直观的推进感,但骨子里中底性能的调校,让它依然是双落地很舒服的慢跑鞋。

最适合它的场景,可能是5-15公里、5-6分的有氧配速慢跑——尤其是穿惯传统慢跑鞋的人,刚上脚会很惊讶缓震充裕的同时,很爽快的轻弹感。

如果配速低于4分半,超轻18的会显得稍微有些卸力。尤其是穿过飞电等竞速鞋后,越发能感觉出两者的差异来。

50公里后的外底磨损情况

超轻18测评总结/值不值得买?

超轻18未必是最轻的那双超轻系列(US9.5约g),但显然是有史以来缓震最出色的一双;超轻18使用的,区别李宁竞速跑鞋的,脚感更柔软,回弹稍弱。有点像更轻更弹的boost。在抗衰减和抗撕裂性上要强过很多脚感更炸的pebax。超轻18本身中底性能的调校也更接近慢跑鞋;鞋面的轻质和透气性毫无疑问非常出色,很适合夏季跑步;鞋面支撑性尚可,包裹性相对弱一些;

单层网面鞋舌在穿着时需要一定时间去调整才能保证舒适度,系带也要更宽松些才能防止压脚背;可能还是得买大半码,尤其是宽脚/高脚背跑者。有条件一定要试穿后再决定尺码;竞速跑鞋的重量和穿着脚感,慢跑鞋的缓震回弹及中底的支撑性,超轻18可快可慢,跑长距离问题不大,但最适合的,可能还是中等距离(5-15公里)的有氧慢跑;穿过李宁的“顶级”后,很容易不自觉就和超轻18来比较。以超轻的价位,这双中底表现出的性价比是极高的(毕竟几乎只有飞电1/4的价格)。

关于李宁超轻18的任何问题交流,欢迎评论区里探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