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个孩子自己打开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大概意思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到外国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的孩子自己开门,孩子找不到诀窍,留学生帮助孩子开锁,却得到外国朋友的反对,认为破坏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探究能力。
可是现实中,如果我们只让孩子自己却做,却会出现孩子窝火,气急败坏的情景。有一次,我和孩子外出,让孩子自己穿鞋。孩子穿上鞋,却怎么也系不好鞋带,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孩子“哇”的哭了起来。孩子姥姥走过来,对孩子说:孜孜看姥姥怎样系鞋带。孩子姥姥一边说步骤,一边教动作,帮孜孜系好左脚的鞋带,对孜孜说:孜孜要自己系又叫的鞋带啦。孩子用姥姥教的方法,麻利的系好右脚的鞋带。
受开锁教育案例的影响,我们常常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事情。家长什么都不管,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心里憋气窝火,觉得自己很笨,挫败感悠然而生,对做事情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最后可能会自暴自弃,什么都不做了。
孩子独立做事和教孩子做事这两个选项之间还应有个桥梁——引导。我们教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我们放手是为了孩子能够独立做事。但是若想孩子能够做成事,做好事还需要思考最优的方式,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
孜孜姥姥,只帮孜孜系一只鞋带,做事只做一半,留一半,反而会引导孩子学会系鞋带生活技能。好的教育方法是,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不要事事为孩子做,可以只做一半,顺便引导孩子怎样做。
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学会加快自己的速度,知道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这个目的就好了,千万不要教条,让孩子觉得家长刻板而冷酷。
有一天,孜孜要想自己洗袜子,自己搬来小凳子,在水池子里洗了起来。不过,在孜孜自己洗的过程中,她不会搓,仅仅是用手指捏来捏去,根本不是在洗。而且,孩子搓的过程中一直开着水龙头。妈妈想拿她的袜子教一教她,可是孜孜生气了,一把把妈妈推开。在一旁读书的爸爸,赶紧也拿过来自己的袜子,先把袜子打湿,然后打上肥皂开心地起来,一边搓一边嘴里念叨着:“搓袜子的时候水龙头就得关掉啦。现在,我打肥皂咯。我要搓搓搓,搓得越来越干净!”孜孜被爸爸的话吸引过去,看了一会儿,也很快给袜子打上肥皂,学着搓起来,并且顺手把水龙头关了。
爸爸没有直接去教,而是找来自己的袜子开始洗起来,在洗的过程中给孜孜示范了如何关水龙头,如何“搓”。孜孜被吸引,观察起爸爸的动作,也就跟着学会了。而且,搓的时候,水龙头是可以关掉的,多搓一会,搓好了再放在水龙头下面涮干净。这种引导没有说孩子做得不好,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怎样做。